歷史沿革-HISTORY
本廟初建時規模較小,及至清嘉慶二十二年(1817),時值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奉命回臺督導臺澎軍務,有感於關聖帝君神蹟顯赫,遂召集府城官員及仕紳重建 ,革故鼎新,規模大展;竣工俊王得祿敬題「忠義配天」匾一方,用以彰顯神威, 並頌揚關聖帝君的忠義絕倫。其後,在咸豐六年(1856)、光緒七年(1881)、日治大正十五年(1926)、民國三十五年(1946)等年代都曾進行修建,使得廟貌規模日漸完備。
近年臺南市政府開闢中華東路,本廟部分建築因位居道路用地必須拆除,兼以年久失修,屋頂皆已破損,乃在民國七十二年(1983)經信徒大會議決重修;並且成立重建委員會,於民國七十三年(1984) 農曆正月十六日動工。重建遇程雖然波折重重,但在主事者及地方人士同心協力之下,終於在民國七十六年(1987)農曆五月十三日完工,並於翌年舉行安座大典,即成今日所見本廟的外觀與格局。
民國七十一年(1982)本廟曾被列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,肯定其歷史地位。 重建後則氣象一新,殿宇富麗堂皇,仍然保有傳統閩南式建築古色古香的風貌;但因拆除舊廟重建,已非昔日建築物,所以被撤銷古蹟等級。然而,神庥福澤、信徒益增,廟貌巍峨、造福社群;民國七十九年「關帝廳」正式改稱「關帝殿」,從此觀瞻壯大、格局恢宏,廟務日新月異。